语文跨学科教学实施方案

时间:2024-08-03 13:42:39
语文跨学科教学实施方案范文(精选7篇)

语文跨学科教学实施方案范文(精选7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准备方案,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特点。你知道什么样的方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跨学科教学实施方案范文(精选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跨学科教学实施方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了解作者纪伯伦。

(2)学习借物抒怀的手法,训练朗诵和品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意境美,领会物体形象。

(2)品味诗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蕴涵之中的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甘于奉献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怀。

重点、难点

1.重点:在诵读、品析中积累优美的语言。

2.难点:深透理解作者笔下海浪和雨的形象内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预习布置:

1.结合资料了解纪伯伦的有关情况。

2.将“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生僻字注音,把词抄写在预习本上,注意字形并理解、记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运用阅读导言)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今天我就感受一下下诗人纪伯伦笔下的浪和雨的形象。

二、正课

(一)文识了解

结合注释,及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纪伯论。

参考:纪·哈·纪伯论(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的两首。

(二)初读感知

1.范读(放录音,或师配乐朗诵)。

学生在听读中感受散文诗优美的语言,感知诗中描绘的形象。

2.练读(学生参照范读,自由练习朗读)。

提示:(1)注意字音,节奏。(2)注意语调和情感。

3.试读(学生试着朗诵,师生评价指导)

4.理解形象

(1)学生结合初读,感知海浪和雨的形象(同桌讨论)

明确:海浪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

(2)从诗中找出体现这两种形象的语句并简析。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评价点拨。

(三)品读赏析

1.品读

(1)请两位同学(自觉)根据自己对待的领悟,有感情朗读。(师生听读评价)

明确:有感情的读诗,一要把握常规朗读技巧。如:重音,节奏,语速等,二要结合诗的内容,把握住诗的感情基调,以确立语调。

(2)配乐朗读,女声《浪之歌》音乐轻柔、舒缓。男声《雨之歌》,音乐可阳刚一点。

2.赏析

让学生结合品读,谈一谈这两首散文诗美在哪里。

提示:可从诗的形象,语言,修辞方式的运用等角度(生交流互谈,然后展示)。

明确:

形象美:诗中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博爱者的形象,其既温柔多情,又执拗泼辣。“雨”被作者赋予了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正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语言美:这两首诗的语言都清新流畅如《浪之歌》中,写浪与海岸的相爱,描写的十分形象入情.如:“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海誓山盟,于是他把我紧搂抱在怀中;傍晚,我把恋爱的祷词歌吟,于是他将我亲吻。”

表达美:这两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想象;作者想象中的海浪和雨水与自然物理相和谐,同时文中灵活地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可感。

(四)读写链接

在人的眼中自然万物都是有灵性的,花草树木,风雨雷电,无不展现着自己的情感,结合此文的学习,请选择一种事物,发挥自己的想象,赋予其情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之歌”为题,写一篇短小的散文诗(准备下课时语文实践活动交流)

三、小结

纪伯伦的《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诗中可随时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

  语文跨学科教学实施方案2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欣赏与“母爱”有关的艺术作品,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2、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摇篮曲的音乐特征,用连贯、流畅、甜美、柔和的声音演唱《摇篮曲》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表演,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了解摇篮曲的音乐体裁

教学重、难点:

1、装饰音(倚音)的唱法

2、引导学生用连贯柔和的声音演唱《摇篮曲》

3、节拍的强弱处理,八度大跳及高音的演唱

教学方法:

情境法启发法听唱法才能展示法探索实践法

教学准备:

1、准备一些相关资料

2、多媒体设备

3、有关母爱的艺术作品

教材分析:

勃拉姆斯的这首《摇篮曲》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作于1868年。它通过强弱拍节奏的起伏,来塑造摇篮摆动的形象。曲调优美抒情,语气安详平缓,细腻地勾画出一幅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也表达了人类最崇高的感情—母爱。这首歌曲虽为3/4拍,但作曲家巧妙地从第三拍起音,把节奏进行了细致的改变,将节拍的舞曲化性格化为内在的韵律,使音乐更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而适于语义。

设计意图:

本课教学是运用新课标中的新理念,以审美为核心,强调音乐实践,通过音乐作品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注重学生的内在感受,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兴趣,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去。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到良好的音乐氛围中。】

上课铃响后学生起立,师生用音乐相互问好;

1=C 2/4 1 2 3 4│5 ─│ 5 4 32│ 1─ ‖

(师)同学们好!(生)老师你好!

【设计意图:把常规但枯燥的师生问好用音乐来代替,既组织了课堂,又做了简短的发声练习,体现了声乐课特色,一举两得。】

二、欣赏与感受

1、师弹奏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学生齐唱。

师: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每当你听到或唱起这首歌时,你的心情怎样?有什么感受?下面请同学来谈谈 ……此处隐藏4908个字……板书课题: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3、同学们对电子计算机有哪些了解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深入了解它们.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反馈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具体要求:请一个学生或者小组汇报的形式,谈谈自学生字词的收获.

(1)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说说应该注意什么?

(2)再次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结合字典中的解释,理解课文中词语的含义.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角色:本来比喻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课文中把电子计算机比作人,说明计算机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信息:在日常生活中,它可以理解为“音信,消息”;在科学研究中,它指的是用符号传送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是接收符号者事先不知道的.

传真:通过有线电或无线电装置把照片、图表、书信、文件等的真迹传送到远方的通讯方式.

信息高速公路:指电脑与电脑连接起来形成的电脑网络.

2、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指名分段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3、课前,同学们都阅读查找了有关电子计算机和多媒体的有关资料.哪个同学愿意举例说一说电脑在生活中的用途呢?(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三、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课文.思考:预习中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你能试着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答案吗?(预习中给同学们提出了四个问题:什么是多媒体?多媒体与计算机有什么关系?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多媒体的哪些知识?你对电子计算机越来越“神”是怎样理解的?)

2、学生分小组讨论,试着解决问题.

(1)多媒体指的是能够传递信息的物体.

(2)目前,具有多媒体功能的电脑设备已经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人们可以使用它看电视、听广播、打电话、发传真、看vcd、听cd、唱卡拉ok……还可以在家中上网.

3、指导学生分段,归纳段意.

思考: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知识呢?

(课文的2——5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多媒体与计算机的知识.)

追问:课文的一、六自然段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第一自然段简单地向我们介绍了计算机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重要的地位.第六自然段讲的是计算机的技术将会发展的非常迅速,而且会越来越“神”)

4、再次朗读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理清文章的层次.

四、作业

1、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查找有关计算机与多媒体的资料,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语文跨学科教学实施方案7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英国化学家开文迪许专心从事科学研究,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科学的事迹,懂得“科学怪人”其实并不怪。

2、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课外搜集科学家的故事,由课文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发奋读书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知道开文迪许“怪”在哪些方面和为什么作者又说他“并不怪”。

教学难点:知道这位“科学怪人”并不怪的原因。

课前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 回忆课文,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14课《科学怪人》(齐读课题),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些什么?

2、 我们还留下了什么问题要在这一课解决的?(为什么课文开始说开文迪许很怪,后来又说他并不怪呢?)

过渡:对,这一堂课我们就是要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来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 学习课文,释疑解惑

(一) 学习1—6自然段

1、 自渎课文要求:自渎1—6自然段,看看课文介绍了开文迪许怪在哪些地方?你对他哪方面的怪事感兴趣,就仔细思考他为什么会这么怪?然后我们一起来交流讨论。

2、 学生自渎思考

3、 学生讨论交流“开文迪许的怪表现在哪些方面?”,大致理解到以下几点:

(1) “怪”表现在四个方面:衣着不考究、布置很特别、珍爱图书、珍惜时间(学生回答,教师逐一出示课件上的板书)。

(2) 写他“衣着不考究”的这一自然段中,重点理解“考究”“一般”“过时”,请学生联系生活、联系英国的绅士的衣着,进行比较,体会开文迪许的怪。

(3) 写他“布置特别”,这一自然段,A、让学生比较句子:

开文迪许家里的布置也很特别。

开文迪许家里的布置很特别。

上面哪句话表达的意思准确些,为什么这里要用上“也”?

B、开文迪许家里变成什么样了?

(4) 写他“爱惜图书”这一自然段中,出示句子“他自己从书架上拿走一本书,也要办理一下手续。”说说“也要”在这里强调了什么。联系自己在家里看书的情况来理解。

(5) 写“珍惜时间”这一自然段中,抓住“慕名、打扰、思索、迫不得已”等词语来体会“怪”。

(6) 以上每一自然段,学生交流到那里,就相机指导朗读,在读中悟,悟中读。

(7) 读第1和第6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这两段在这部分中的作用是什么?(前面是总起,后面是总结)

4、 你对哪方面的“怪”感兴趣?把兴趣相同的同学分成一组。要求:再读课文,小组交流他这么“怪”的原因,把理由说透、说充分,然后推派代表上来交流。一个组的代表上来交流,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补充。

(1)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 每组推代表汇报,大致理解以下几点:

A、 衣着不考究是因为他注意力集中在科学研究上了,没有时间去讲究穿着;

B、 布置特别说明他把家也变成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场所了,科学研究成了他生命的全部。

C、 珍爱图书说明书对他研究的重要性,同时书有一定的摆放顺序,便于自己查找,节省时间。

D、 珍惜时间一部分中,学生可能会提出说他对客人没礼貌等,教师可引导他们从他专著于科学研究,时间紧等方面来思考。

(3) 教师小结:开文迪许之所以有许多怪事,是因为他要节省时间,把时间用在科学研究上。用书上的话是怎么说的?(显示课件板书“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这是哪一自然段写的?我们一起读第七自然段。

(二) 学习第七自然段。

1、 齐读,要求:读后用“这位‘科学怪人’并不怪,是因为……”说说理由

2、 读后学生互相练说

3、 全体交流,基本说到他把时间话化在“做实验”“写著作”“查资料”等方面即可

4、 指导朗读。

三、 齐读全文

你学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什么收获?

四、 作业:去图书馆或上网搜集科学家专心研究的小故事写下来,下一课交流。

《语文跨学科教学实施方案范文(精选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